| 网站首页 | 教育新闻 | 教育资讯 | 教育热点 | 教育互动 | 教育前线 | 考试资讯 | 文章中心 | 图片中心 | 

您现在的位置: jy898教育网 >> 文章中心 >> 正文

  没有公告

  “家教论说”之五十三:《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体:  
“家教论说”之五十三:《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23/4/22    

  不同的民族,不同的文化传统,不同的历史时代,不同的家庭,家庭生活方式不同,也具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。

 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,是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。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,对人的素质起着“型塑”的作用。因此,培养现代人应有的素质,需要建立现代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。

  家庭本来就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。特别是中国的家庭,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,相对地说更加封闭。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。”这是对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严重封闭状态的生动的描写。

  这种家庭教育模式,很容易造就出头脑僵化、心理闭锁、性格拘谨、缩手缩脚、胆小怕事、思想保守的人来。

  而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,要求人们思想活跃、头脑灵活、心理豁达、性格开朗、敢作敢为、勇于探索、开拓进取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模式要由封闭转向开放。

  建立开放性的家庭教育模式,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子女撒手不管,放任自流,任其为所欲为。而是说,要把家庭教育搞活,使家庭教育过程自始至终保持家庭内外的交流、沟通。

  对外,要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;对内,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实行“互动”,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,实施生动、活泼、主动的家庭教育,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,促使子女素质的提高。

  教育子女是由家长负责。这既是家长的义务,也是家长的权利。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内容、途径、方法和培养目标,由家长决定。一般的父母,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只听从家长自己的教育,接受家长自己的影响,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,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。

  面对复杂纷纭的现实社会生活和不可控制的社会环境,许多父母生怕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干扰子女的教育工作。于是,便把子女关在家庭的大门之内,企图完全利用个人的或家庭集体的管理教育,阻止不良社会环境对子女的影响。这种想法和做法,是典型的封闭家庭教育意识。

  在过去,交通、通讯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侯,企图使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隔绝,是可以成为现实的;而在今天,高度开放的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,这种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
  当今社会,子女长大以后,总要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生活。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,培养出来的人素质是高还是低,并不是完全由家长的好恶来评价,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评价。“物竞天择”,“优胜劣汰”,“适者生存”,任何人都要经受社会生活的检验并决定弃取。把子女关在家门之内,使之与社会生活相隔绝,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进行塑造,“闭门造车”,出门很难“合辄”,不可能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。

  家庭是儿童、青少年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“演习场”,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。要培养、造就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,家长必须主动打开“家庭城堡”的大门,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,以社会为“课堂”,以社会生活为“教材”,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,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问题。让子女了解社会,向社会生活学习,开阔眼界,丰富经验,增长才干,提高社会适应性。这样,就比较容易地融入社会。

  家长管理教育子女,天经地义;子女接受家长的管理教育,理所当然。然而,受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和保守思想的影响,中国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管教过严,限制过多,对于子女完全是注入式的教育,子女的言行举止完全由家长控制、支配,子女不能自主支配自己的言行,掌握自己的命运,没有自主权。整个教育过程中,子女完全处于被动状态,家长说什么,子女就听什么,让做什么,就做什么。不是家长说的,不能听;不是家长让做的,就不能做,不能自做主张。

  这样封闭式的管教方式,就会把子女塑造成“木头人”,丧失个性、自觉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思想封闭,头脑僵化,俯首帖耳,唯唯诺诺,不可能具有生存能力,适应社会生活。

  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是生机勃勃的社会。社会生活不仅是丰富多彩的,也是复杂多变的,发展变化常常是不可预测的,不可控制的。

  家长的生活阅历、经验是比子女丰富,但家长所生活的历史环境与子女所不同。他们的有些生活经验往往是过时的,对子女现实和未来生活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。

  特别是,有的家长的管教,往往多是消极限制,不是积极疏导。这种教育模式,束缚、禁锢人的头脑,很容易扼杀子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  为了提高子女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,家长要解放思想,给子女以独立自主的权利,让子女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,放手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“演练”,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练,主动接受教育。

  子女在实践中,会有成功和失败,有经验和教训。成功的经验固然可贵,可以使子女增强自信;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精神财富。

  子女变被动接受家长的“言教”,为主动接受实践的教育,其教育作用大得多,亲身体验要深刻得多。

  尤其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,缩小家庭生活、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距离,减少从家庭、学校进入社会的“坡度”。

  传统观念认为,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,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教育,长辈对晚辈的教育。但这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含义,这是“狭义”的家庭教育。

  “广义”的家庭教育,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。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,家庭里的年长者还是年幼者,长辈还是晚辈,一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,既都是教育者,也都是受教育者。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含义。

  在古代社会,由于人们之间所传递的主要是直接经验,所以,那时候父母教育子女,家庭里的年长者教育年幼者,长辈教育晚辈,是主要的家庭教育活动。因为父母、年长者、长辈人,在年龄和经历上天然地占有绝对的优势,直接经验掌握要比子女、年幼者、晚辈多得多。这种教育传统,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了下来。

 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他的《文化与承诺》一书中,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,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:“前喻文化”、“并喻文化”和“后喻文化”。

  所谓“前喻文化”,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;“并喻文化”,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;而“后喻文化”,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。

  现代社会,按照米德关于文化传递方式的划分来说,应该是进入了“后喻文化”时代。

 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,文化知识的极大丰富,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不仅有直接经验,也有越来越多的间接经验;而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,间接经验的比重会越来越大。

  而掌握间接经验多的、早的,不见得是年龄和经历占有优势的父母、年长者、长辈;子女、年幼者或晚辈人,由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,比父母、年长者、长辈要高很多,思想敏捷,接受新事物、新思想、新观念较快,往往从书本上或网络上占有的间接经验更多一些,甚至大大超过他们的父母、长辈和年长者,比如电脑、手机、网络、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。

  所以说,在现代家庭生活中,子女教育父母,年幼者教育年长者,晚辈人教育长辈人,会日益成为顺理成章的事,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。

  做父母的、年长者、长辈人,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,虚心向子女、年幼者、晚辈学习,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的教育。

  三是,可以增强子女的自尊心,使之更加严于律己,谨慎自己的言行,在教育家长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、自我修养;

  四是,可以增强子女的自信心,促使他们勇敢地面对和投入社会生活,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的后劲。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
    七一文学丨重视家庭教育涵养
    重视家庭教育涵养良好家风
    丰富家庭教育内涵 提升家校育
    王平同志深入桦川县宣讲二十
    家庭教育指导师您了解多少?
    创新发展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
    jy898教育网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