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网站首页 | 教育新闻 | 教育资讯 | 教育热点 | 教育互动 | 教育前线 | 考试资讯 | 文章中心 | 图片中心 | 

您现在的位置: jy898教育网 >> 教育资讯 >> 正文

  没有公告

  名句“想孙子盼孙子有了是”两人给出下联个个经典 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体:  
名句“想孙子盼孙子有了是”两人给出下联个个经典
作者:佚名    教育资讯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23/3/23    

  对对子是一项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玩法,这个玩法不仅考验对子的对仗和平仄,还考验对对子的人的知识储备量,以及最终表达的意思是不是通顺的,能不能和上联想表达的意思合得上。所以一副好的对子往往能够带给人很多启发,思想性强的甚至可以流传千古。

  这一次我们要讲的就是一副奇对。这幅对子的上联是“想孙子,盼孙子,有了孙子是孙子”,这种生活化的表达,让很多人都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情况十分相似,所以从古以来关注度都很高。很多人也都尝试着想要对上一对,但是对的总是差了点意思,除了这两个人给出的下联,每一个都从对仗到意思上做到了完美对应,堪称经典。你知道这两幅下联都是怎么对的吗?

 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都很容易理解这幅上联“想孙子,盼孙子,有了孙子是孙子”。说起来无非就是一个人家,总盼着家里有后,能够延续自家的香火,所以又是盼又是想的。但是好不容易盼到了孙子降生,生活的压力也就更大了,这个时候为了保障家庭的生活和孩子的成长,家里的人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。

  可能需要家里的大人和老人在外面“装孙子”,这才能换来家里生活的口粮,也有可能需要家里的大人和老人在家里“装孙子”,毕竟年幼的孩子不懂事,需要长辈时时刻刻的关注和教导,导致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,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“孙子”。

  这个思想放在现在的我们可能不是那么好理解,毕竟为什么只提孙子,而且又为什么非要有后呢?但其实放到农耕文明时期的特殊背景里就可以理解了,这个思想之所以几乎是刻在了每个家庭的骨子里,就是因为农耕文明时期讲究的就是生产力,多一个孩子,不管大小,家里也就多了一个生产力。

  可不要小看小孩子的劳动力,那个时候养孩子可不是现在这么金贵,那个时候给口饭吃给点衣服穿就行,根本不需要多少投入。

  所以除了幼年时期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,小孩子们只要能独自行走了,就可以帮家里人拿拿东西,分担一些事物。稍大一点就可以洗衣做饭,也可以到大地主家帮忙放牛牧羊,这些都能为家庭增加收入。而如果生的男孩子越多,就越能做力气活儿,家里的负担会更小,多子多福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了解了上联的出现背景,你就会发现这个上联会是很多家庭的真心期望,所以很多人也都会关注下联到底是怎么个对法,如果对的好了,完全可以拿来写成对子贴在家里,相映成趣。

  但是这幅上联厉害就厉害在,它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期待,还在“有了孙子是孙子”里一语双关,既有在外面“做孙子”,也有基于溺爱或是小心,又或是蒙化阶段,在孙子面前抬不起头,乖乖围着孙子转的“孙子”。这也就要求下联也得一语双关才行,可哪有这么多一语双关的话语呢?而且从上联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对人世的调侃,以及一些对生活的的小小埋怨,那么下联必然要给出一点希望,最好也有一点“乐子”在才足够登对。

  所以这幅上联一度难倒了很多人,直到有个人出面,对着上联的四个“孙子”,给出了一则四个“爷爷”的下联,再一看意思,也是完美融合。这句下联就是:“喜当爷,乐当爷,当了爷爷乃是爷”。

  不得不说,这幅下联完美承接的上联的意思,而且爷爷和孙子是佳对,喜、乐和盼、想也是佳对。最妙的还是那最后一句,当了爷爷乃是爷,还是延续了农耕文明的那一套法则。当了爷爷后,人的辈分提升了上去,确实是“乃是爷”了,而另一方面,家里有了新的生产力,扩充了经济来源,也确保了家庭经济的延续性。在有了依托的情况下,自己自然也更硬气,也能更豪横的在外面说一声自己是“爷”了。

  有了爷爷和孙子的绝对,后面再要有新的好对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可就是这么难上加难了,还真有人继续挑战,并给出了另一幅极佳的下联,也让人越品越有味道。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人们给出的第二幅下联——“烦公婆,怨公婆,走了公婆变公婆。”

  这幅下联不得不说是别开生面,它没有延续爷爷与孙子之间的关系,而是聚焦之间的矛盾点,把注意力放在了家庭的另一项常见矛盾上——婆媳关系。

  婆媳关系亘古有之,虽然不是家家都有,但确实是代代都有一些经典案例不断将这一矛盾送到大家的耳边,比如著名的刘兰芝与焦仲卿,那么恩爱的一对夫妻,就是因为儿子没处理好婆媳关系,最后导致刘兰芝离开夫家,两人也在之后不久双双殉情。

  再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王熙凤,那么精明能干的一个人,能把很多人的关系都处理好,却独独和婆婆邢夫人的关系处不好。

  说到底这其实也是古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,意识也不够完善,很多丈夫不具备协调矛盾的能力,而婆婆和媳妇在家里的很多事务又都是相互重合的,相处久了自然会出现矛盾。这个问题处理起来可不比要孙子和养孙子简单。

  所以这幅对联一出,也把上联的矛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,而且下联说的烦和怨看似也是一些很悲观的表达,却在最后一句的“走了公婆变公婆”突然把矛盾的对立变成了历史的轮回。也是一语双关,哲理性极高。

  看了以上两幅下俩,你更喜欢哪种表达?或许你也可以试着自己对上一对,看看你有没有更妙的解答呢?

教育资讯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个教育资讯:

  • 下一个教育资讯: 没有了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
    媒体:二三孩中考加10分?教…
    教师带头“旷课”却获全网点…
    信阳市胜利路学校:内练基本…
    光明日报、人民日报引用过的…
   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常考名…
    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…
    时光的淬炼 时间的作品——美…
    劳动教育作文素材:10位新时…
    教育孩子的经典语录(孩子是脚…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
    jy898教育网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