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
光明日报、人民日报引用过的精彩诗文名句及运用示例快来积累!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23/3/23 7:54:50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 

  读书也如此。苦读是基础,善读是关键。要读出成效,也需利其“器”。这里说的“器”,就是读书的方法。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,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,找到善读书的方法,取得善读书的成效。

  古人论及读书,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。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,“读而能行为之上”。他在《法言》中谈道:“学,行之,上也;言之,次也;教之,又其次也;咸无焉,为众人。”扬雄认为,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,大致可分为四等: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,能见诸行动,其次是著述立言,再其次是传道授业。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,那就是第四等,即普通人。扬雄告诉我们,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,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,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,做到知与行的统一。

  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说:“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”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,人生之路何止千里,自然需要更丰厚的积淀。

  在科学探索的世界,何积丰从不满足。2007年,“可信软件基础研究”重大研究计划正式立项。何积丰作为首席科学家投身其中,一干就是9年。如今,项目成果逐渐应用到航空、轨道交通、电子商务等行业。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更无以走向丰硕的人生。”这是何积丰的人生信条。在科学和人生的道路上,他不断进取,激励并温暖着后继者。

  中国传统中有句话叫“台上三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以及“板凳需坐十年冷”,都是强调积淀的重要性,任何的伟大都源自开始的默默付出。今天华为能扛住各种打压,任正非能有底气高调接受媒体采访,都是因为过去十多年里的勤勤恳恳付出、脚踏实地做事。

  古人早就说过“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”,诚信关乎一个国家国民的道德素质,更关乎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。

  中华文化强调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。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,不管过去还是现在,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,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。

  个人要讲信,社团要讲信,为政者更要讲信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说:“信,国之宝也。”《论语·颜渊篇》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,孔子回答说:“足食、足兵、民信之矣。”子贡又问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孔子的选择是先去食后去兵,因为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。孔子在足食、足兵、民信三者中,宁肯去兵、去食,也要坚持保留民信。

  在交友方面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“亲君子,远小人”,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。

  在交友这个问题上,古人说:“小人之交甘如醴。”意思就是君子志同道合,他们交友不求私利,友谊像水一样淡;小人结党营私,以私利交换,他们的交情像甜酒,味甜,却变了味,不纯洁了。

  在有德之人看来,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,反而是一种害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,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。

  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: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固然无可厚非,但人总需要有一种情怀,一种冲破自身的桎梏,不囿于眼前利益的情怀。人生的旅途那么长,白驹过隙,时光飞逝,当人至暮年,回首往事的时候,总要有那么一些刻骨铭心的回忆。这种回忆,绝对不是一味地“利己”所能带给我们的。

  “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”这两句话蕴意丰富。其一是宽以待人。正如前述,“与人不求备”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,换句话说,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。

  “君子尊贤而容众,嘉善而矜不能。我之大贤与,于人何所不容”,应宽容他人的过错,“不念旧恶”,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,“不以所能者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”。

  “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,萤烛末光增辉日月。”平凡,亦不凡;无名,亦英雄。

  “雷锋精神,人人可学;奉献爱心,处处可为。积小善为大善,善莫大焉。”今天涌现出了一批雷锋精神的传承者,郭明义、罗阳、赵家和等等,都是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备强大感召力的体现。

  “历千百而不磨,期一言之必践。”中国人历来有“道不远人”的古训,也从来不缺少重情信诺的思想资源。

  诚信既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德性,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践。儒家认为个人要养成诚信之德,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。比如,《论语》中说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”,在通往诚信的道路上,应该要有坚定的信念,勤奋好学,誓死固守至善之德。“好信而不好学,其蔽也贼。”一个只讲诚信而不好学习的人,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为人所利用,反过来还会害己害人。孔子还说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,通过道德教化,以德教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觉悟。所以,在孔门“四教”中,孔子一直把诚信作为日常教育的科目之一来教育学生。

  心存敬畏,必须端正价值取向。古人说,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。”

  孔子说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,今天看来,孔子所强调的就是要人们敬畏自然,顺应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去生活;要敬畏那些在人性上具有开创示范作用、充分展现人性光芒的典范人物;还要敬畏“圣人之言”,因为圣人能洞悉天地之道而穷其理,并为人们晓以大义,达到敦风化俗的作用。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,只有心存敬畏,做到“口诵而得其教,心维而明其旨,体行而匡其道”,才能在文化的时代传承中有所为有所不为,人类文化才逐渐厚重起来。

  有一句话叫做: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”遇到挫折,善于自我反省的人,才能行得更快、走得更远。在自省的过程中,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劣势,从而让优势为自己筑梯,让劣势给自己铺路,最终一步步地走向成功。

 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“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”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……自古以来,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、练达自身等方面,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。

  深刻了解自我,就需要经常察己、自省,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审视自己,如同对镜自照。照镜子难能可贵的是,看得到自身的亮点,更细览自身的瑕疵。一个人唯有无止境地自我追问,对自己的观察才能不断深入,对自身现状的把握才会理性、客观。穿越表象与迷雾、精准认识自己,有利于真正看清环境,进而避免被美言所欺瞒,也才能克己所短、扬己所长,从容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。公众号: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

  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”。家风的“家”,是家庭的“家”,也是国家的“家”。

 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、注重家风传承。孔子庭训“不学礼无以立”,诸葛亮诫子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朱子家训“恒念物力维艰”……生动的家风箴言,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,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。欧阳修的《与十二侄》,司马光的《训俭示康》……一封封家书流传至今,成为跨越时空的家训经典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,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,始终激扬着正能量。

  重家教、守家训、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诸葛亮诫子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岳母刺字激励“精忠报国”,朱子家训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,这些蕴含着家庭教育智慧的家风文化,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。

  积力所举,则无不胜;众智所为,则无不成。展望未来,中国将携手各方,坚定信心,勇毅前行,共创普惠平衡、协调包容、合作共赢、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,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。

  “心合意同,谋无不成。”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,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。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,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,加快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,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!

  浩渺行无极,扬帆但信风。携起手来,高扬互利共赢之帆、把稳团结合作之舵,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更加精彩的故事正等待我们去讲述。

 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。古人云:“不破不立,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”。

  《大学》中说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拼搏、求索开拓的高尚精神,激励人们不断求变求新,在实践中碰撞出创新的灵感火花,为构建传承过去、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。

  世间万物,变动不居,“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”。创新思维的本质在出新,要义在于正确把握恒与变的辩证关系。创新思维能力,说到底是一种求新求异的能力,是一种敢走前人未走之路、敢做前人未做之事的能力。

  在《论语·里仁篇》中,孔子强调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并紧接着提出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从而对“义利”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。

  “轻利”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。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,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“见利忘义”,而应该“见利思义”。在《论语·里仁篇》中孔子还指出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”,“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”。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。

  《孟子》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“义”与“利”的探讨。梁惠王向孟子问道:“叟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孟子回答道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孟子的回答并非是说“利”不重要,而是强调“仁义”更加重要,仁义是利益的根本,正所谓“但得本,莫愁末”。可以说,重义轻利、先义后利,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。公众号: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

  读懂读透经典著作。苏轼曾言: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精思子自知。”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,实现融会贯通,为我所用。

  孔子在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读书也如此。苦读是基础,善读是关键。要读出成效,也需利其“器”。这里说的“器”,就是读书的方法。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,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,找到善读书的方法,取得善读书的成效。

  古人论及读书,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。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,“读而能行为之上”。他在《法言》中谈道:“学,行之,上也;言之,次也;教之,又其次也;咸无焉,为众人。”扬雄认为,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,大致可分为四等: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,能见诸行动,其次是著述立言,再其次是传道授业。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,那就是第四等,即普通人。扬雄告诉我们,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,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,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,做到知与行的统一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有言,“不能教者:志气不和,取舍数变,固无恒心,若晏阴喜怒无处。”事实上,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,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,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,缺乏坐得住、沉得下的脾性,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。

  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,力在坚持;积跬步至千里,积小流成江海,功在坚持。从建设“国之重器”到在奥运赛场夺冠,天下事难在坚持,成在坚持。坚如磐石,坚贞不渝,坚持的精神,是做事的支撑,反映人内心的质地,是做事原则、做人志向的体现。做到坚持不变、坚持到底,行之以渐、持之以恒,必能大有作为。有“万水千山只等闲”的气概,有“刺破青天锷未残”的斗志,坚持就是胜利。

  苏轼在《思治论》中有言:“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”。向最难之处攻坚,追求最远大的目标,意味着勇毅担当与高远境界。

  “日日行,不怕千万里”,困难面前挺得住,风雨来袭稳得住,哪怕只是小步走,只要能够不停步、不间断,就能在长时段内收获时间累积的复利,在长周期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。

  在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,必须坚定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信心,保持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定力,激发“勇气先登势无敌”的胆魄,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不断创造更多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。

 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,《易经》中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讲的是刚健有为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,而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则彰显着担当精神。

  “不求近功,不安小就。”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,不驰于空想、不骛于虚声,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,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。

  “千古风流在担当,万里功名须躬行。”人肩扛民族复兴之责,担负增进人民福祉之任,自当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、拒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,做开拓创新的行动者、拒当不思进取的旁观者。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,我们这一代人必将创造无愧历史和人民的业绩。

  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,国无信不强。诚信者,天下之结也。中华美德源远流长,吾辈须以史为鉴、诚信立人。

  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,穿越千年,诚信守信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璀璨之光。

  “以诚感人者,人亦诚而应。”讲诚实、守信用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,也是人生的“通行证”,品格的“试金石”,社会的“基调色”。

  正如《周易》所讲: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”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和社会的共识,答案已然明了:待人友善不吃亏。

  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以仁爱之心相待,又有共同的美好志向,实现和睦相处并不难。友善应从每个人自身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。少些偏激急躁,多些宽容友善,学会用美德滋养心灵,方能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。

  中华传统文化很注重友善等道德品质的修炼和提升。我们倡导“与人为善,善莫大焉”、“守望相助,出入相友”、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的社会文化,倡导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”,就是要营造“人人和善,人人善良”的社会文化、道德文化。

  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,时间买不到也租不来,惜时如金就是增进财富储量,因时制宜就是掌控发展变量,分秒必争就是创造价值增量。

  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,这是生命繁衍的律动。“来而不可失者,时也;蹈而不可失者,机也”,这是人类奋进的主动。时间是形塑一切的土壤,同时又是一种最特殊的资源。

  “青春虚度无所成,白首衔悲亦何及”。如今的青年一代,既面临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代机遇,也肩负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。以梦为马、珍惜韶华,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,才能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,让青春在拼搏奋斗中闪光!

  我们尊重原创,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。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,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、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。若因第三方原因,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,请联系处理,谢谢!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